多年专注研发生产升降机平台
全国咨询热线:0512-6538 0062

陆军某陆航旅和某特战旅开展机降突击演练:“黄金搭档”越来越默契

发布时间: 2023-12-09 00:19:50 作者: 皇族电子竞技

  猛虎添翼,狂飙突进。不久前,陆军某陆航旅和某特战旅携手开展机降突击演练。这两支部队间的默契,格外引人注目。

  演练中,他们的思考始终同频、目光总是一致……跟训的分分秒秒里,记者的观察越深入,这种感受就越强烈。

  “心有灵犀一点通。”联战联训,贵在默契,也难在默契。他们之间的默契感源自哪里?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,记者一路追寻思索。

  走进飞行塔台,观察一道道“考题”的诞生;飞上云霄,记录一次次“破局”的过程;穿越丛林,感受一次次突击的艰辛……答案,就蕴藏其间——

  这些年,他们主动对接训练计划,建立互学、互评、互考机制,官兵既学作战知识,又转思维观念,打开练兵全新视界。

  这些年,他们主动携手作战课题研究攻关,聚焦“联”的短板、“通”的弱项,改进创新训法战法,不少领域有了极具开创意义的“第一次”。

  这些年,他们共谋训练转型,开辟了山谷、密林、浅滩等多型训练场地,在不断磨合中,告别“形合”的浅层次,向“神合”不断深入。

  雄鹰习虎步,猛虎谙鹰语。随着协同训练时间慢慢的变多,默契感越来越强,两个旅熔铸出共同的价值追求,编织出共同的精神纽带,催生出共同的体系思维,携手向着更广阔的战场一步步扎实迈进。

  空地之间,呈现出一幕幕崭新的练兵图景,见证着这对“黄金搭档”的向战突击。

  莽原之上,陆军某特战旅营地内,鸟鸣清晰可闻。凌晨时分,一阵紧急集合哨音划破夜的寂静,战斗悄然打响。

  初春时节,记者探访陆军某特战旅。没想到,刚刚到达营地,一场机降突击演练随之而来。

  哨音入耳,如同鸣镝催征。暗夜中,特战队员们无声行动,麻利穿戴装具、请领武器。奔袭到达集结地点后,他们迅速按编组登车出营,向不远处的登机地域疾驰而去。

  暗夜点兵,拉开了演练的帷幕。指挥车上,某特战旅副旅长刘勇一边跟参谋推敲演训细节,一边对记者说:“夜色掩护更利于战机安全机动,也便于特战队员渗透,接下来的演练才是真正的考验。”

  车队驶入陆军某陆航旅机场,战鹰正严阵以待。寒风中,特战队员快速跃下军车,奔袭至各架战机前,与飞行员结成战斗编组,立即研讨作战细节。

  此次机降突击演练,导调组并未告知太多内容。面对未知的战场、未知的对手,每一组搭档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,随时应对各种复杂情况……这不仅需要行动上的密切配合,更需要思维上的心有灵犀。

  旋翼下,飞行员和特战队员的机降准备短时高效。“调整改革后,我们两支部队营区毗邻,已携手开展了许多次训练。”飞行员吴顺利和记者说,这种默契的产生,不仅源于“地利”,更得益于大量训练后带来的“人和”。

  “这个点位应该布设雷达”“这样还不够,不妨让出一条路,引他们入套”……快步登上塔台,记者见到,短短数分钟内,一道“考题”,由陆航旅领导“起笔”,经特战旅领导出手“改写”。视角转换、观念交锋、目标融合,跨越兵种的推敲之后,“考卷”更臻完善。

  走下塔台,朝阳已突破地平线,点亮夜幕。一架架战鹰振翅欲飞,钢铁旋翼卷起阵阵狂风,一支支全副武装的特战小队跑步跃进机舱,准备投入战斗。

  记者快步来到一架直升机前,铁翼飞旋产生的强大气浪,吹得人几乎站立不稳。在飞行员吴顺利的引导下,记者来到直升机的后位机舱坐下,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声让人耳膜隐隐作痛。

  此时,数名特战队员已占据机舱的侧翼舷窗、后翼舱门位置,敏锐地观察着四周“敌情”。随着耳机里传来起飞提示音,记者搭乘的战鹰腾空而起、快速突进。

  “直升机侧翼和后翼防御薄弱,由特战队员补充侦察、强化火力,这是我们在多次协同训练中总结出的新‘剑法’。”飞行中,身边的特战小队队长卜晨和记者说,他们通过一直在优化力量编组,实现各作战要素的有机融合,努力锻造体系作战的“黄金搭档”。

  记者了解到,为了优化力量编组,两支部队主动对接训练需求,调整训练时间安排,将训练计划统成一张表。这些年,他们互聘教员、互组搭档、互当评委,精研战法训法,联合授课、体系研讨、协同训练成为常态,持续强化官兵的全局意识和体系思维。

  “发现‘敌’雷达,注意警戒!”战机飞抵某密林上空,飞行员吴顺利的一句提醒,让机舱里的气氛紧张起来。

  面对雷达搜捕,吴顺利驾驶战机迅速下降高度,几乎贴着树梢飞行。记者感到一阵头昏目眩,心也悬到了嗓子眼儿,本能地紧紧抓住座椅靠背。本以为能目睹一场攻防好戏,没想到关键时刻,吴顺利竟然临机改变了航线,驾驶战机大角度转出,加速绕开了“危险地带”。

  “我们还有任务,贸然打击并不是最优解。”驶离密林上空,吴顺利说,他已向先遣机降分队发送了坐标,呼叫他们支援打击。

  不知不觉间,战机已飞临机降地域。特战队员列成纵队,快速跃出机舱,顶着钢铁旋翼卷起的阵阵狂风,顺着索降绳滑下,向前突进。

  “5号,向3点钟方向侦察;2号、3号,占据前方山包,进行火力掩护;其余人从左翼迂回前进……”在卜晨的指挥下,一场突击行动迅即展开。

  地面战斗打响,飞行员并未驾驶战机离去,而是向“敌”纵深突进,在特战队员的行动圈内不断实施机动。随着直升机主动暴露目标,两辆“敌”导弹战车突然杀出、一路追击,企图将这架直升机击落。

  “疑似发现‘敌’指挥所,呼叫空中火力支援……”奔袭途中,电台突然传来特战队员的声音。空中待命的武装直升机接到指令后,在特战队员引导下,实施超视距打击,成功摧毁目标。

  “好一招引蛇出洞!好一个声东击西!”飞行员驾机以自身为“饵”,与特战队员联手实施了“斩首行动”,让记者大开眼界。

  “停止攻击,向6号地域集结!”硝烟还未散去,一道紧急指令从“中军帐”发出,队员们迅速撤离。

  “‘敌’增援力量正在赶来!”来不及多想,记者跟随特战队员向预定登机地点疾驰。

  来到登机地点,一架直升机盘旋而至。众人快速登机,还没有来得及坐稳,直升机就掠地而起,加速离开作战地域。

  舷窗外,机群在空中不断变换战斗队形,以应对突发“敌情”。战机下,山川、树木、河流快速后退,一幅幅图景在记者眼前迅速变换。

  “搭乘陆航战机,我们更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使命。”特战小队队长卜晨说,近年来,他们携手练兵的时间慢慢的变多、航迹越来越远、作战区域越来越广,从高山到密林,从滩涂到原野,战场景况越发多变、复杂。

  两支部队进一步拓展融合深度,将互为条件训练从“定期协调组织”变为“自主常态开展”,呈现出一幕幕崭新的练兵图景——

  特战旅营区,特战连连长组织官兵学习直升机作战性能;陆航旅营区,直升机营营长同步组织飞行员学习特战手语。

  一树之高,飞行员和特战队员共研战法。特战机枪手为战机“补盲”,飞行员为特战需求不断修正飞行路线,体系协同逐渐从起降阶段延伸到作战全程。

  陆航战鹰飞入特战营区。通过对训练场地做改造,特战旅修建了可容纳多架次直升机起降的“机场”,并建成多个小型停机坪作为机降点。如今,特战队员无需登车出营、机动集结,可直接登机参训。

  共赴战场,携手打赢。这些年,随着两个旅训练资源的深层次地融合,飞行员和特战队员配合越来越默契,极大的提升了体系练兵质效,体系作战能力在协同中快速提高。

  向窗外看去,战机已飞抵机场上空。记者跟随特战队员跃离机舱,来到机场的一块空地上。此时,战鹰的油烟味和官兵的汗水味仍未消散,刚刚战斗的一幕幕场景已刻进记者头脑深处。

  不远的前方,机务人员正在对归巢的战鹰进行全方位检查维护,特战队员仔细检查武器、收拢装具,等待着下一次出征。

  更远的前方,虽是未知的图景,但下一张“考卷”,已经在两个旅共同的复盘声中悄然“起笔”。

  几年前,擅长伪装、格斗、狙杀等技能,是定义一名特战尖兵的标准;如今,想成为合格的特战尖兵,更要看其在体系中能将特战技能发挥出几成。

  以往搭乘陆航战机,我们更像是乘客。特战队员的主战场在地面,更关注地面行动,而不会主动“抬头看天”。这种思维惯性,导致我们在协同训练中,一度出现组织指挥不当、作战细节考虑不全、战术配合衔接不紧等问题,屡屡被一招一式绊住手脚。

  机降突袭训练中,乘机的特战队员总是希望机降的地点更加隐蔽,更接近“敌”要害部位,方便一击制胜;但出于飞行安全考虑,飞行员往往会选择将战机降落在地势相对平坦、开阔的地域,这样一来,无疑为特战队员的后续行动增加了难度。

  多次沙场“折戟”,使我们不断反思,做出改变。首先是改变思维定势,飞行员要“低头看地”,特战队员也要“抬头看天”,形成一种“换位思维”;其次,我们通过互学互评互考,打破专业壁垒,消除协同盲区,在体系“课堂”中不断加速重塑自我,逐渐实现两个兵种作战力量的有机融合。

  如今,我们协商制订训练计划时,特战队员考虑的不仅是自身的作战行动,还应该要考虑战机的飞行航线是否安全、战机的空中防卫是不是真的存在薄弱环节、机降中如何保证飞行员安全等问题,虽然作战筹划更加“烧脑”,却更符合作战行动需要。

  “兵之胜负,不在众寡,而在分合。”未来战争,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,任何单一军兵种都难以主宰战场行动,任何作战行动不能离开体系支撑。要想在战争博弈中赢得“先手”,就必须不断深化多军兵种联训,在体系中练就制胜“铁拳”。

  近年来,我军各军兵种力量不断耦合融聚,在联训中逐步融为一体,战术战法更加多样、创新成果不断涌现。但纵观全军演兵场,制约体系作战的矛盾问题还有不少,一些短板弱项依然存在,体系作战能力提升的空间尚大,体系练兵的深度、广度仍需进一步加强。

  联训必先联“智”。要迈过体系练兵的“沟坎”,首先要打破观念的“藩篱”,在思想上“破冰”,破除守旧观念、守常思维、守成思想,增强主动融合的自觉,以大项任务、课题攻关为抓手,逐个解决协同什么、怎么协同的具体问题,在完成自我的换羽重塑中,实现与各作战力量的“攥指成拳”。

  联训重在联“力”。只有把不同的作战平台、作战要素、力量体系有效统筹起来,才能形成制胜优势。要通过训练方式变革,推动各要素各单元功能互补、有机联系,破解指挥协同、战法运用、体系构建、综合保障等难题,将诸军兵种作战力量融合为有机整体,聚合优势、释放效能,更好地适应未来战场需要,掌握战场主动权。

  联训更需联“心”。在运用体系思维改变各要素旧有习惯和练兵模式的同时,更需熔铸共同的价值观。各军兵种互为条件训练、体系对抗演练,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起训一起练,必须以体系融入度和贡献率为标准推进各项建设,以此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,从根子上实现从“浅联”向“深融”的跨越。

  猛虎添翼,狂飙突进。不久前,陆军某陆航旅和某特战旅携手开展机降突击演练。这两支部队间的默契,格外引人注目。演练中,他们的思考始终同频、目光总是一致……跟训的分分秒秒里,记者的观察越深入,这种感受就越强烈。“心有灵犀一点通。”联战联训,贵在默契,也难在默契。他们之间的默契感源自哪里?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,记者一路追寻思索。